服务海岸带可持续发展

基于海岸带植物资源的海草场修复

海草是适应于海洋环境生长的水生被子植物,仅分布在海洋边缘部分 一个相当狭窄的区域。它属于一类有根开花植物,通常具有发达的根系和地下茎。各种海草是 一个生态类群,而不是一个分类群。海草属于单子叶植物纲,仅有泽泻目的几个科, 其种类不多,已报道的有 60 余种。海草场与珊瑚礁、红树林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可以稳定底质,缓解海浪对沿岸侵蚀,改善水质,提供重要初级生产力,为次级消费者提供食物网支撑,为经济水产动物提供栖息地和保障沿海旅游业健康发展,对维护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保护沿海渔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依托中国海岸带植物资源数据库以及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在多年调查记录黄河三角洲以及近岸植物资源的数据基础上,在2021年选择鳗草修复60亩以上的海草栖息地,推进了当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先后被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栏目系列节目《行走海岸线》报道。

基于海岸带植物资源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

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湿地。这块湿地总面积15. 3 万公顷,是世界上形成年代最晚的大河三角洲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潮间带滩涂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等湿地类型。黄河三角洲湿地具有典型的原生性、脆弱性、稀有性以及国际重要性等特征,在全球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极具代表性,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滨海湿地生态实验室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整理和搜集国内外关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结合现阶段综合外业调查,以3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构建而成。本信息系统包括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多样性信息、鸟类多样性信息以及专题图片图件信息等,实现研究成果的可视化,目的在于为国际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合作交流提供信息平台,既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基础信息,又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数据,同时可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事业的发展。

互花米草作为外来入侵物种,近年来对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危害。自1990年引进到黄河三角洲附近潮间带,2010年开始在自然保护区内爆发式蔓延,截至现在已达7479公顷。互花米草强大的繁殖能力逐渐使得当地盐地碱蓬、海草床生境被侵占,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了60%,鸟类觅食、栖息生境大幅度减少或丧失,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危害。

黄河三角洲站科研团队通过多年的野外治理实验和室内模拟分析,结合无人机遥感技术,摸清了黄河三角洲互花米草分布格局、入侵机制,制定了围淹+刈割、刈割+翻耕治理技术,该技术体系为东营市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施工技术指导。目前基于该技术体系治理东营市互花米草3.84万亩,有效的提升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该工作经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齐鲁晚报》作了专项报道。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