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果甘草

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物种别名

胡苍耳,马狼秆,马狼柴,狗甘草。

分类地位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豆科,甘草属。

资源价值

茎皮纤维强力较大,适宜于纺织麻袋和编制使用。果实和根可入药,茎叶可作绿肥。刺果甘草是放牧地上的中等饲用植物。花前期茎叶柔嫩多汁,没有怪味,绵羊、山羊亦采食,但不十分乐食。干枯枝叶羊、马、驴、骡均喜食,羊尤喜食,牛冬季喜食。花前青鲜期营养价值较高,但适口性较低,果期茎秆木质化,果刺变硬,均影响采食率。花前期茎叶干物质比为1︰1.5,鲜物质比为1︰1.4左右。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是当地饲养家兔的重要饲草。刺果甘草可青饲,亦可晒制干草,也可与禾本科饲料作物混合青贮。在华北,一年可刈割2~3次。滨海天然刺果甘草草地覆盖度90%左右,年每公顷产鲜草45~60吨;覆盖度95%以上的内陆草地,每公顷产鲜草60~75吨。刺果甘草茎秆坚硬,植株高大,分枝多,叶量大,根系发达,固沙保土作用良好,茎秆木质化程度高,燃烧值高,也是一种重要的薪炭植物,还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形态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1~1.5米。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状;总花梗短于叶,密生短柔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苞片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膜质,具腺点;花萼钟状,长4~5毫米,密被腺点,基部常疏被短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卵圆形,长6~8毫米,顶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长5~6毫米,龙骨瓣稍短于翼瓣。花期6~7月。果期7~9月,果序呈椭圆状,荚果卵圆形,长10~17毫米,宽6~8毫米,顶端具突尖,外面被长约5毫米刚硬的刺。种子2枚,黑色,圆肾形,长约2毫米。叶长6~20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5毫米;叶柄无毛,密生腺点;小叶9~15枚,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5~2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鳞片状腺体,无毛,顶端渐尖,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微小的钩状细齿。茎直立,多分枝,具条棱,密被黄褐色鳞片状腺点,几乎无毛。根和根状茎无甜味。

生境分布

产于东北、河北、山东一带,生长于河滩地、岸边、田野、路旁。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