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Dendranthema indicum


物种别名

苦薏,野山菊,野黄菊,鬼仔菊,路边菊,黄菊仔,山九月菊,疟疾草,路边黄,山菊花,菊花脑,土菊花,草菊等。

分类地位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菊属。

资源价值

野菊的叶、花及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散瘀明目、降血压的功效,花序可以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预防流行性感冒,治疗高血压、肝炎、温热头痛等;全草用于治疗天疱疮、赤眼、痢疾、痈肿、目赤、湿疹、痈疖疗疮、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都有明显效果。根也可入药,有解烟毒的功效,主要治疗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等症。野菊花的浸液对杀灭孑孓及蝇蛆也非常有效。

生境分布

分布于东北、华中、华南及西南等沿海各地。常生长于山坡草地、灌丛、河边湿地及滨海盐渍地等。

形态性状

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头状花序直径1.5~4厘米,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状圆锥花序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片半球形,约5层,外层倒卵状长圆形、卵形或卵状三角形,直径8~20毫米,长2.5 ~3毫米,中层卵形,内层长椭圆形,长11毫米;全部苞片边缘白色或褐色,外层较狭窄,其膜质边缘向内逐渐变宽,内层全部膜质,外层总苞片背面中部有柔毛;外层总苞片稍短于内层;舌状花黄色,雌性,舌片长10~13毫米,顶端全缘或2~3齿;盘花两性,筒状。瘦果全部同型,长1.5~1.8毫米,倒卵形,稍扁压,无毛,有光泽,黑色,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9~11月。茎生叶互生,卵形、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7厘米,羽状半裂、浅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有浅锯齿,基部截形、稍心形或宽楔形;两面同色或近同色,淡绿色,或干后两面成橄榄色,上部叶渐小,全部叶表面有腺体及疏柔毛,被稀疏的短柔毛,或下面的毛稍多;叶柄长1~2厘米,柄基无耳或有分裂的叶耳;托叶具锯齿;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基部常匍匐,直立或铺散,上部分枝或仅在茎顶有伞房状花序分枝,有棱角,且被稀疏的细柔毛,上部及花序枝上的毛稍多或较多。

其他

野菊是一个多型性的种,有许多生态的、地理的或生态地理等的居群,表现出体态、叶形、叶序、伞房花序式样以及茎叶毛被性等诸多特征上的极大的多样性。脾胃虚寒者忌食。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