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

Rhopilema japonicus

中文学名:海蜇

中文别称:水母

古代名称:䖳鱼 䖳 樗蒲鱼

分类归属:钵水母纲 水母

分布区域:中国东南沿海

HCT208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䖳鱼赞》:水母目虾,暂有所假。志在青云,但看羽化。

海错图鉴

䖳鱼,吴俗称为海蜇,越人呼为蛇鱼,亦作鱼,以其聂而切之也。又名愕蒲鱼,《字说》云:形如羊胃,浮水,以虾为目,故亦名虾蛇。《尔雅翼》曰:蛇生东海,正白蒙蒙如沫,又如凝血生气,物也有知,识无腹脏。予客瓯之永嘉,每见渔人每于八月捕蛇,生时白皮如晶盘,头亦肥大,甚重。贾人以矾浸之,则薄瘦始荡。闻此物无种类,绿水沫所结。然闽中诸鱼俱由南而入东北,惟蛇鱼则自东北而入南。秋冬时东北风多,则网不虚举。然亦有候,或一年盛,或一年衰,大约雨多而寒则繁生。予客闽,有网鲜蛇者,剖其头花,中有肠胃血膜。多嚣之市,以醋汤煮之,甚可口,多时亦晒干,其脏可以久藏,配肉煮亦美。《尔雅翼》云无腹脏,误矣。《岭表录》谓水母目虾,水母即蛇鱼也。称其有足无口眼,大如覆帽,腹下有物如絮,常有数十虾食其腹下涎,人或捕之即沉,乃虾有所见。《尔雅》所谓水母以虾为目者也。食腹下涎,故当在其旁,益足验渔人之言为不诬。《汇苑》不识水母线即聂切之蛇鱼也,而曰澄烂挺质,凝沫成形,谬甚矣!蛇以虾为目,诸类书皆载,即内典《楞严经》亦有其说,以是淹雅之士莫不咸知。然未获睹其生状,终不能无疑。夫以虾为目,见典籍者尚不能无疑,今闽海更有蛇鱼化鸥之异,人益难信。乃予取海错中诸物之能变者证之,如枫叶化鱼,已等腐草之为萤,若虎鲨化虎,鹿鱼化鹿,黄雀化鱼,乌贼化乌,石首化凫,原有变化之理,合之蝗之为虾,螺之为蟹,则信乎蛇能变鸥,不独摊蜃雀蛤之征于《月令》者而已,予人以蛇终蝶虫,而以鸥始羽虫云。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海蜇通常是单体、营漂浮或游泳生活,极少数种是群体,有的群体可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身体呈铃形或倒置的碗形,或伞形,向外凸出的一面称外伞面(exumbrella)或上伞面,凹入的一面称下伞面(subumbrella),下伞面的中央有一下垂的管称垂唇(manubrium),垂唇的游离端为口,伞的边缘有一圈触手,钩手水母下伞的边缘向内伸出一圈窄的膜状结构,称为缘膜(velum),缘膜是水螅纲水母的特征。在钵水母类的水母均无缘膜。水母型的体壁结构与水螅型基本相似,也是由两层上皮肌肉细胞中间夹有中胶层构成,但水母型的中胶层远较水螅型发达。体壁围绕的胃循环腔也较发达,它或是一个简单的囊,或是被膜分隔成4个胃囊(stomachpouchs),由胃囊向伞缘伸出4条(水螅纲水母)或更多的(钵水母)辐射管(radialcanals),并与伞缘平行的环管(circularcanals)相连,由环管也可伸出离心的小管进入触手,直达触手末端。在伞缘或触手基部有感觉器官,例如眼点(eyespot)或平衡囊(statocyst)。

生理特点:

肌肉与运动 刺胞动物很少能做主动的移位运动,运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特别是水螅型。运动是由表皮肌肉细胞中肌原纤维的收缩所引起。例如水螅的身体可做伸缩运动,伸展时体长可达15~20mm,收缩时体长仅0.5mm,这种伸缩是爆发式的,每5~10分钟左右爆发一次,主要是由外皮肌细胞的纵行肌原纤维的收缩所引起。身体一侧的肌原纤维的收缩可引起身体的弯曲。有时靠弯曲身体及触手并与基盘的交替附着而做翻斛斗式的运动。基盘处粘细胞可分泌大量的气泡,可使水螅在水面上做短暂的漂浮。钵水母类和珊瑚类的肌原纤维已与表皮细胞分离形成独立的一层肌纤维,例如水母的肌原纤维在下伞面及伞缘形成薄薄的一层肌肉环,有的被辐管分离成片状,其纤维有横纹,它们做有规律的收缩,使伞面有节奏的收缩运动。当伞缘收缩时,伞缘内的水被喷出,由于反作用力而推动水母体向上运动,当伞及伞缘肌肉舒张,被压缩的中胶层的弹性,使伞又恢复了原形,水又重新进入伞缘内,身体下沉,但由于收缩比舒张要快,所以水母还是可以向上垂直运动。水母类的垂直运动在有缘膜的水母可以看的更为清楚。一旦肌肉停止收缩,水母就会自然下沉。其水平方向的运动多是被动的,多是由于水流及风力所推动。又例如在珊瑚类,海葵的肌原纤维在隔膜上形成发达的牵缩肌,它的收缩非常有力,所以当海葵固着在岩石上是很难将它取下的。

取食与消化 刺胞动物都是肉食性的,以浮游生物,小的甲壳类、多毛类甚至小的鱼类为食。由于食物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引起水螅类动物伸长触手,并放出刺丝囊以缠绕、麻痹、毒杀捕获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口区腺细胞分泌的粘液有利于食物的吞咽,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层的腺细胞开始分泌蛋白酶,分解、消化食物使之形成许多多肽,同时在胃腔中由于营养肌肉细胞的鞭毛运动,食物得以混合与推动。经这种细胞外消化之后,开始细胞内的消化过程,营养肌肉细胞的伪足吞噬食物颗粒,在细胞内形成大量的食物泡,经过酸性及碱性的化学过程之后,营养物质由细胞的扩散作用输送到全身。钵水母类及珊瑚类胃腔结构比较复杂。钵水母的胃腔中有各种辐管及环管,胃囊中有内胚层起源的胃丝;珊瑚类的胃腔被许多隔膜分隔成许多小室,隔膜上有隔膜丝。胃丝及隔膜丝中含有大量的刺细胞及腺细胞,它们是将食物吞入胃腔之后才杀死及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通过各种管道输送到全身,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糖元及脂肪是腔肠动物的主要贮存物。刺胞动物中许多种类,特别是海洋中的造礁珊瑚类,体内均有共生的藻类,如动物黄藻、腰鞭毛藻之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甘油、脂肪、糖及脯氨酸等,并提供给刺胞动物作为其补充营养。这将在珊瑚纲中做进一步的叙述。

呼吸与排泄 刺胞动物没有专门的呼吸及排泄器官,由于身体是由两层细胞围绕胃循环腔所组成,并通过口使胃腔与外界相通,实际上体壁的两层细胞均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呼吸与排泄作用可以由体壁细胞直接独立进行。出、入口及胃腔的水流可以携带入新鲜的氧气,并带走代谢产物。刺胞动物的主要含氮废物是氨。

生殖与生活史 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在腔肠动物中都是很普遍的。无性生殖的主要形式是出芽生殖,特别是在水螅型更为常见。例如水螅出芽时从身体的靠基部通过体壁及胃腔的向外突出,再长出触手与口即形成芽体,以后芽体与母体分离即形成新的个体。但在薮枝螅(Obelia)所形成的芽体与母体不分离则形成了群体。其次,也可以通过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主要发生在水螅型,例如海葵可以纵分裂,钵水母的幼体以横分裂进行无性生殖。此外水螅型一般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例如,将水螅切成数段,条件合宜时每段都可以再生成一个新的个体,再生时口与反口端的极性不变,但口端的再生速度比反口端迅速。所以水螅型的再生现象也被认为是无性生殖的一种方式。有些生殖出现在多数水螅型及所有的水母型,除少数种类例如水螅为雌雄同体之外,绝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异体(或异群体)。生殖细胞来源于间细胞,然后迁移到固定的位置上形成生殖腺。水螅虫纲的动物生殖腺来源于表皮层,例如水螅,水螅水母的生殖腺位于放射管下或垂唇周围,但都是来源于表皮层细胞。钵水母纲的生殖细胞起源于胃层位于胃囊低部。珊瑚纲的生殖细胞是由胃腔中的隔膜上发生,也是内胚层来源。腔肠动物只有生殖腺,没有出现生殖导管及生殖附属腺,生殖细胞成熟之后由口排出,或由体壁破裂而释放。受精作用依不同的种而异,或在体外海水中进行,或在垂管的表面,或在胃腔内生殖腺的部位进行。卵裂是完全的,形成中空的囊胚,经移入法或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结果形成两层细胞,即两个胚层,内部成团的细胞为内胚层,将来形成成体的胃层,外表的一层为外胚层,将来形成成体的表皮层。实心的原肠胚迅速延长,体表出现纤毛,形成了自由游泳的浮浪幼虫(planula)。浮浪幼虫早期没有口及胃腔,游泳一段时间之后,固着在水草、岩石或其他物体上发育成水螅型体,或再经过出芽生殖形成群体。淡水生活的水螅没有幼虫期,其受精卵直接发育。

138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