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博览: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友情出品,复原先辈杰作、致力于大众海岸带科普。
横带髭鲷
Hapaloyenys mucronatus
中文学名:横带髭鲷
中文别称: 十六枚、海猴、黑鳍髭鲷等
古代名称: 铜盆鱼
分类归属: 硬骨鱼纲 鲈形目 石鲈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日本南部至台湾,包括台湾北、西、南部海域。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铜盆鱼赞》:蛎称海镜,螺作手巾。鱼中器皿,更有铜盆。
海错图鉴
铜盆鱼,土称也。其色红黄而体长圆,故名。大者如海鲫,但色红而鳞细,有不同耳。产闽海。《闽志》载有铜盆鱼,然闻东北海上亦有此鱼。另有一名,不曰铜盆,大发时,海为之赤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背鳍I,XI-14~17;臀鳍Ⅲ-9~10;胸鳍17;腹鳍I-5;尾鳍19,侧线鳞44~48。 体呈椭圆形,高而侧扁;体长为体高1.8~2倍,为头长2.5~2.7倍;体背面较窄,腹面钝圆;尾柄短而侧扁,其长与高约相等。头中等大,由吻端至第一背鳍起点前坡度甚陡,颜面约呈55度角;头腹面较宽而平直,头长为吻长3.7~3.8倍(斜长2.6~3.3倍),为眼径2.9~3.1倍。吻钝尖,其长约与眼径相等。眼中等大,侧上位,距吻端与距鳃孔上角相等。眼间隔微凸。鼻孔每侧2个,椭圆形,前鼻孔大于后鼻孔,周围有瓣膜,后缘瓣膜高呈三角形。口前位而低,稍斜,两颌等长,两颌牙细小呈带状,外行牙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牙。颊部密生小髭,颏孔3对,最后一对长裂缝状。鳃孔大,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一小的扁平棘。假鳃明显。鳃盖条7。鳃耙6~8+12~14,钝短,最长鳃耙为眼径1/3~1/4。 体被细栉鳞,栉状齿强。头部除吻端、两颌及额部外皆被鳞。上颌骨有鳞。背鳍、臀鳍基部有鳞鞘。侧线完全,位高,与背缘平行。 背鳍具11鳍棘,14~17鳍条,鳍棘部与鳍条部仅在基部相连,中间形成一深凹陷;背鳍鳍棘强大,在起点处有一向前倒棘,以第三鳍棘为最长,向后渐次缩短,鳍条部边缘圆形,其基底长为鳍棘部基底的1/2。臀鳍小,其起点与背鳍鳍条部相对,同形,具3鳍棘,9~10鳍条,以第二鳍棘最强大。胸鳍小,末端圆形。腹鳍稍长于胸鳍,起点在胸鳍基底下方,其末端接近肛门。尾鳍圆形。 体背部灰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4条黑色横带:分别在吻端、眼部、背鳍前倒棘下背鳍第4~5鳍棘下、背鳍最末三鳍棘下、背鳍鳍条部及尾柄上各有一横带。背鳍和臀鳍棘间膜黑色。背鳍、臀鳍、尾鳍淡黄色,有深黑色边缘。胸鳍浅黄色。腹鳍灰褐色。 幽门盲囊3个。腹腔膜黑色。
生活习性
主要生活于30~50公尺的温带海域,属底栖性鱼类,常出现在人工鱼礁区。肉食性,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