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

Database of Coastal Bioresources in China (NBSDC-DB-22)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浙闽甜槠

浙闽甜槠

拉丁学名

Castanopsis eyrei (Champ.) Tutch.

中文别名

甜槠,茅丝栗(浙江),丝栗(湖南),甜锥(福建),反刺槠(台湾木本植物志),小黄橼、锥子(广西),曹槠,槠柴,酸椽槠

资源价值

甜槠属于中等防火树种。甜槠木质坚硬致密,强度大、耐冲击,是良好的用材树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车辆、船舶、枕木、矿柱等;甜槠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作药材使用,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的功效。树皮和壳斗含糅质。 树干通直,枝叶茂密,四季常绿,材质良好,用途广,繁殖容易,适应性强。可作营造针、阔叶混交林的树种和次生林抚育时的主要留养树种。宜庭园中孤植、丛植或混交栽植,或用作风景林、沿海防风林及工厂区绿化树种。 果实生食。《福建植物志》记载,邵武、秦宁一带习俗,“以其子为果品,磨之做冻尤佳,甜槠生食,味甘甜,加盐炒食味更佳”。代替瓜子,是客家冬日闲暇时的零食,亦可磨粉蒸糕,是饥年常见的救荒食品,也是极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果实出仁率约66%,含淀粉及可溶性糖约61.9%,粗蛋白约4.31%,粗脂肪1.03%。可生食,也可作饲料,亦可酿酒(林红,2010)。刘仁林等(2009)研究了10种壳斗科植物果实营养,发现种子淀粉含量与还原性糖的含量,甜楮排在首位,蛋白质也排在首位。 药用:槠子仁味苦、涩,性平,无毒。食之不饥,令人健行,止泻痢,破恶血,止渴。皮、叶煮汁饮,止产妇血。嫩叶可用作贴疮,一日三换效果良好。 学术研究价值:为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山海经》中的“建木”即为此树种。

生境分布

产于长江以南各地,但海南、云南不产。模式标本采自香港黄泥涌。甜槠林属于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林群系组甜槠、木荷林群系。该群系在长江以南至北回归线以北的中山丘陵地带分布较为普遍。浙江产于安吉、临安、建德、奉化、开化、天台、遂昌、龙泉、庆元、龙泉、云和、丽水、缙云、瑞安、太顺、平阳等地。见于海拔300-1700米丘陵或山地疏或密林中。在常绿阔叶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常为主要树种。

形态性状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大树的树皮纵深裂,厚达1厘米,块状剥落,小枝有皮孔甚多,枝、叶均无毛。叶革质,卵形,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5~13厘米,宽1.5~5.5厘米,顶部长渐尖,常向一侧弯斜,基部一侧较短或甚偏斜,且稍沿叶柄下延,压干后常一侧叠褶,有时兼有两侧对称的叶,全缘或在顶部有少数浅裂齿,中脉在叶面至少下半段稍凸起,其余平坦,很少裂缝状浅凹陷,侧脉每边8~11条,甚纤细,当年生叶两面同色,2年生叶的叶背常带淡薄的银灰色;叶柄长7~10毫米。雄花序穗状或圆锥花序,花序轴无毛,花被片内面被疏柔毛;雌花的花柱2或3枚。果序轴横切面径2~5毫米;壳斗有1枚坚果,阔卵形,顶狭尖或钝,连刺径长20~30毫米,2~4瓣开裂,壳壁厚约1毫米,刺长6~10毫米,壳斗顶部的刺密集而较短,通常完全遮蔽壳斗外壁,刺及壳壁被灰白色或灰黄色微柔毛,若壳斗近圆球形,则刺少,近轴面无刺;坚果阔圆锥形,顶部锥尖,宽10~14毫米,无毛,果脐位于坚果的底部。花期4—6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浙闽甜槠.txt · 最后更改: 2022/03/17 03:28 由 1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