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穗竹
拉丁学名
Brachystachyum densiHorum (Rendle) Keng
资源价值
1.园林绿化价值
可作庭院观赏竹种,其竹竿圆而平滑,节间较长,枝叶茂密,林相整齐,颇具观赏性;固碳释氧能力,降温、增湿能力在试验竹种中最强,有一定的耐阴性,耐旱性适中;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可釆用片植或林植的种植形式,适用于风景区绿化以及城市公园或庭院的造景。
2.经济价值
竹竿可以制作伞柄、钓鱼竿,也可用于编制家庭用具或用于造纸。笋味略苦。
3.科研价值
短穗竹为我国特有种,形态上与日本的业平竹属(semiarundinaria)相似,对研究竹类分类系统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经研究,天目山是其分化变异中心,也是起源中心。关于其是否为杂交起源,分类地位是否归并到广义的青篱竹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生境分布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等省,主要分布于福建省邵武市,江苏的南京(紫金山、栖霞山、幕府山)、江浦(老山)、江宁(牛首山、汤山)、句容(宝华山)、苏州(上方山)、无锡(马山)、深阳(深溪)和宜兴(善卷洞、罄山),浙江的杭州、安吉、临安、奉化、定海和泰顺,安徽的歙县、黄山、祁门、广德、休宁、太平、青阳、黟县、岳西及滁县等地。模式标本采自江苏和浙江太湖沿岸地区。在舟山群岛分布于本岛与桃花岛。生长于低海拔的平原和向阳山坡路边。适宜生长于气候温暖、湿度稍大的低海拔平原、丘陵和低山坡地,在pH为5~8、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上生长良好,通常呈小片纯林分布或为疏林下的灌木层片。
形态性状
竿散生,高达2.6米,幼竿被倒向的白色细毛,老竿则无毛;节间圆筒形,无沟槽,或在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有沟槽,长7~18.5厘米,在篷环下方具白粉,以后变为黑垢,竿壁厚约3毫米,髓作横片状;竿环隆起;节内长1.5~2毫米。篷鞘背面绿色,老则渐变黄色,无斑点,但有白色纵条纹,以后条纹减退显紫色纵脉,被稀疏刺毛,边缘生紫色纤毛;篷耳发达,大小和形状多变化,通常椭圆形,褐棕色或绿色,边缘具长3~5毫米的弯曲縫毛,后者通常为浅褐色或更淡;篷舌呈拱形,褐棕色,边缘生极短的纤毛;篷片披针形或狭长披针形,绿色乎带紫色,向外斜举或水平展开。竿每节通常分3枝,上举,彼此长短近乎相等。末级小枝具2~5叶;叶鞘长2.5~4.5厘米,草黄色,质坚硬,具纵肋和不明显的小横脉,边缘上部生短纤毛,鞘口具数条长约3毫米的直硬縫毛;叶舌截形,高1~1.5毫米;叶片长卵状披针形,长5~18厘米,宽10~20毫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或圆楔形,上表面绿色,无毛,下表面灰绿色,有微毛;次脉6或7对,有明显的小横脉,叶缘之一边小锯齿较密,而另一边则锯齿较稀疏,通常微反卷;叶柄长2~3.5毫米。假小穗2~8枚,紧密排列于通常缩短的花枝上,小穗长1.5~3.5厘米,含5~7小花;小穗轴节间长1~3毫米,上部被呈毡状的微毛;颖片1~3片,第一颖为鳞片状,具1脉,上部被有较长的茸毛,其余2颖与外释相类似而稍短;外釋卵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具9~11脉,背面的下部无毛,上部则有较密的小刺毛,中脉延伸成小尖头;内辞稍长或接近等长于其外釋,背部具2脊,顶端梢2裂,下部无毛,上部遍体具较长的茸毛,脊上生纤毛;鳞被3个,罕或4枚,其中1枚稍小,呈倒卵形或匙形,长3.5~4.5毫米,下面具脉纹数条,背部被较密的细毛,边缘具较粗纤毛;花药成熟时可长达7毫米;花柱较长;柱头3个,羽毛状,长5.5~7毫米,成熟果实未见。笋期5—6月,花期3—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