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

Database of Coastal Bioresources in China (NBSDC-DB-22)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日本刺沙蚕

差别

这里会显示出您选择的修订版和当前版本之间的差别。

到此差别页面的链接

两侧同时换到之前的修订记录前一修订版
后一修订版
前一修订版
日本刺沙蚕 [2024/01/05 10:28] yangfaqiang日本刺沙蚕 [2024/04/21 13:42] (当前版本) – 创建 yangfaqiang
行 10: 行 10:
  
 ===== 资源价值 ===== ===== 资源价值 =====
- 
 本种个体较大,在黄渤海和东海有较大的资源量,在黄河口附近海域因沙蚕资源量丰富,建立了山东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作为鱼、虾、蟹类等养殖的饵料。也可供食用,其药用食疗价值较高,具有舒筋活血、温健脾胃等功效。已开展虾池养殖。 本种个体较大,在黄渤海和东海有较大的资源量,在黄河口附近海域因沙蚕资源量丰富,建立了山东东营广饶沙蚕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作为鱼、虾、蟹类等养殖的饵料。也可供食用,其药用食疗价值较高,具有舒筋活血、温健脾胃等功效。已开展虾池养殖。
  
 ===== 分布与习性 ===== ===== 分布与习性 =====
- 
 为日本和我国特有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盐性,常栖息于河口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的泥沙和软泥底质海底,多钻入泥沙中穴居生活,或栖于岩礁缝隙、砾石和贝壳夹缝内及植物丛生的底部。随涨落潮运动,白天多潜伏,夜间觅食。生殖季节或觅食时,可游泳,有群浮和婚舞的生殖习性。 为日本和我国特有种,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广盐性,常栖息于河口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的泥沙和软泥底质海底,多钻入泥沙中穴居生活,或栖于岩礁缝隙、砾石和贝壳夹缝内及植物丛生的底部。随涨落潮运动,白天多潜伏,夜间觅食。生殖季节或觅食时,可游泳,有群浮和婚舞的生殖习性。
  
 ===== 形态特征 ===== ===== 形态特征 =====
- 
 个体大型,体长一般100~190mm,宽5~10mm,具80~100个刚 个体大型,体长一般100~190mm,宽5~10mm,具80~100个刚
 节。体扁平。头部明显,口前叶有2条短触手、2条短粗的触角。眼2对,位于口前叶背面两侧,前对眼间隔宽。围口节有4对触须。吻部分为8个区,具圆锥状齿,其中第Ⅴ区无齿。大颚深褐色,具5~6个侧齿。刚节两侧凸出形成发达疣足,其上有许多刚毛,体前部和体中部疣足具3个背舌叶(包括背前刚叶)和1个腹舌叶。体背面淡红色或深绿色、黄绿色,腹面黄绿色或粉白色。口前叶及体前部背面常有褐色斑。生活个体前端常具褐色斑,体背面淡红色或黄绿色,腹面多粉白色。 节。体扁平。头部明显,口前叶有2条短触手、2条短粗的触角。眼2对,位于口前叶背面两侧,前对眼间隔宽。围口节有4对触须。吻部分为8个区,具圆锥状齿,其中第Ⅴ区无齿。大颚深褐色,具5~6个侧齿。刚节两侧凸出形成发达疣足,其上有许多刚毛,体前部和体中部疣足具3个背舌叶(包括背前刚叶)和1个腹舌叶。体背面淡红色或深绿色、黄绿色,腹面黄绿色或粉白色。口前叶及体前部背面常有褐色斑。生活个体前端常具褐色斑,体背面淡红色或黄绿色,腹面多粉白色。
日本刺沙蚕.1704450515.txt.gz · 最后更改: 2024/01/05 10:28 由 yangfaq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