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褐指藻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分类地位

硅藻门,羽纹纲,褐指藻目,褐指藻科,褐指藻属。

资源价值

饵料微藻。

生境分布

存盐度为9‰~92‰,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生长适温范围为5~25℃,最适温度范围为10~20℃,超过25℃时停止生长,最终大量死亡。适宜光照强度范围为1000~8000lx,最适光照强度为3000~5000lx,切忌阳光直射。在pH值7~10环境下,均能生长繁殖,最适pH值为7.5~8.5。

形态性状

具有卵形、梭形和三出放射形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三种形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转变。如在正常的液体培养条件下,多是三出放射形细胞和少量的梭形细胞,这两种形态都没有硅质的细胞壁。三出放射形细胞长度为10~18微米(两臂间垂直距离),细胞中心部分有一个细胞核,有黄褐色的色素体1~3片。梭形细胞长约20微米,两臂末端较钝。卵形细胞长约8微米,宽约3微米,有一个硅质壳面,缺少另一个壳面,也没有壳环带。三角褐指藻的繁殖,一般是通过平行分裂成为2个形态相同的细胞。因细胞无硅质壳,故在裂殖时与一般硅藻不一样,藻体不会缩小。

其他

(1)三角褐指藻可以通过细胞壁吸附和细胞吸收的方式来富集和转化海水中的镉,是海洋中海洋中镉的污染的“清道夫”。斯冬芳(2010)等研究表明,三角褐指藻通过细胞壁吸附和细胞内部吸收的方式来富集和转化环境中的镉。不同配体 (EDTA和Cys)的存在对镉的富集和转化有不同影响。EDTA阻碍藻体对镉的吸收,而Cys对藻体富集和转化镉有促进作用。(2)Bowler(2008)等目前三角褐指藻已经完成了基因组的测序。路延笃等(2008)建立了三角褐指藻的基因枪转化体系。该小组以氯霉素为筛选标记,以三角褐指藻的内源基因fcp为启动子,建立了最佳的转化条件,这为基因工程手段改造三角褐指藻脂肪酸代谢相关途径奠定了基础。王娟飞等(2010)利用RNAi干扰技术研究了三角褐指藻C4途径中的关键酶丙酮酸磷酸二激酶基因(PPDK),发现了PPDKi的表达影响了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三角褐指藻的生长,但也有可能是外源片段的插入影响了其他基因的正常表达,导致细胞活动异常。(3)斯冬芳等多人进行了培养方面的研究。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