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博览: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友情出品,复原先辈杰作、致力于大众海岸带科普。
马氏珠母贝
Pinctada martensi
中文学名:马氏珠母贝
古代名称: 珠蚌 珠母
分布区域:中国分布在广西、广东和台湾海峡南部沿海一带。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珠蚌赞》:蚌为珠母,月是蚌天。奇珍毓孕,岂曰偶然?
海错图鉴
廉州合浦产珠。《廉志》有珠母海,在府城东南八十里巨海中,有平江、杨梅、青婴三池中产大蚌珠母者,大珠在中,小珠环之。凡采珠,常于三月,用五牲祈祷。若祠祭有失,则风搅海水,或有大鱼在蚌左右,则不能采。《异物志》称合浦民善游水采珠,儿年十余岁便教游水。官禁民采珠,巧于盗者蹲伏水底,剖蚌得好珠,吞而出。或云活珠能藏嵌股内,能令肉合。《岭表录》载:廉州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每岁采老蚌割珠充贡。池虽在海上,而人疑其底与海通,池水乃淡。此不可测也。土人采小蚌,往往得细珠。愚按,产珠之母不止于蚌,蛇、鱼、龟、鳖,若螺若蚶,间亦有珠,而淡菜中之珠尤多。大约海中有淡水冲出处能生,故湖泽之蚌皆有。而吾乡湖郡尤善产珠。近年更有种珠,其初甚秘,今则遍地皆是矣。闻其种法,盖取大蚌房及荔枝蚌房之最厚者,剖而琢之,为半粒圆珠状,启闭口活蚌嵌入之,仍养于活水,日久其所嵌假珠吸粘蚌房,逾一载胎肉磨贴,俨然如生。造者得同类气体相感之义,一如剪桃接桃而充与套并华,泯然无迹也。其珠亦有美恶高下不等,大约长于活水者,其色温润而璀璨,长于污池死水者,其色呆白而枯暗。然而千万之中,间有一二色带微红而光泽赛真珠者,但不可多得。或曰造者既得种法,何不为圆珠,乃作半粒?何拙手曰:种者非不欲得圆珠也,闻其初亦尝以圆珠纳入蚌胎,养于水盆试之。每蚌开房游泳,见胎肉出水荡漾,其珠圆活不定,多随水滚出。盖房滑珠转,无从着脚,故变其法作半珠式,使上圆下平,乃得依附,日久竞不摇动,而且与老房磨成一片。初种之时,贾人不以伪珠售。先是,都下刀键、鞍窖诸饰,贵介者多以大珠剖而为二镶嵌,令平正稳实而华美,贾人即以半粒之种珠潜迎时好。且种珠皆大,尤为夺目,乃嵌入马鞍、鞦、弓袋、刀键之间,塞以黄金,杂以绿松宝石,谁不目之为真珠?多获大利,事此者常起家焉。迩年为识者所破,而种珠亦多,遂不能秘藏而遍鬻于市,或列于肆,或张之几,或享于筐,或捧于盘,或囊于肩,或席于道,贸易四方,乡村城市无地非种珠矣。大珠至宝也,宝则宜乎稀有而不滥,滥则不成其为宝矣。明月珠不欲与鱼目争光,合浦之珠宁无远徙乎?老蚌有知,必破浪翻波而起曰然。合浦之海,中秋有月则多珠。每月夜,蚌皆放光与月其辉,黄绿色,廉乡之人多有能见之者。蚌非卵生,而化根无迹。尝闻湖郡人云:淡水之蚌多系蜻蜓戏水,尾后每滴白汁一点即成蚌子。予闻而奇之。今见诸变化之物不一而信其说,海蚌当亦类然。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贝壳斜四方形,背缘略平直,腹缘弧形,前、后缘弓状。前耳突出,近三角形;后耳较粗短。边缘鳞片致密,末端稍翘起。左壳稍凸,右壳较平。右壳前耳下方有明显的足丝凹陷。足丝毛发状。壳内面铰合线较平直铰合部有 1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条齿片;韧带黑褐色,约与铰合合线等长。壳内面珍珠层较厚,坚硬,有光泽。角质层灰黄褐色,间有黑褐色带。
生活习性
马氏珠母贝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自然栖息于水温10℃以上的内湾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米以内,分布范围较窄。成体终生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上生活。适宜水温范围为10~35℃,在6~7℃或36~40℃时死亡。适应盐度变化的范围约为16~35。一般0.5龄开始性成熟,通常先为雄性个体,经性转换成雌性个体。一般 4龄以上雌性个体占多数,也出现少数雌雄同体现象。在中国,夏、秋两季水温25~30℃时为繁殖盛期。卵为卵圆形,卵径约50微米,精子全长约60微米,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成担轮幼虫及面盘幼虫,经20天左右附着成苗。幼虫和幼苗以微细的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等为食料。生长快,1龄时贝壳就可长达7厘米左右。
经济价值:
大量养殖的马氏珠母贝主要用于生产珍珠。贝壳可制成珍珠层粉,作为珍珠的代用品供药用和制造化妆品等,贝壳还是贝雕的良好原料。贝肉是美味食品。
珍珠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宝物,价值昂贵,既可药用,又可作为装饰晶。珍珠性寒味甘、咸,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功效,主治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等症。目前,世界上对珍珠的需求量很大,我国产“南珠”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有西珠(西欧产)不如东珠(日本产)、东珠不如南珠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