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鳍笛鲷

Lutjanus erythopterus

中文学名:红鳍笛鲷

中文别称:赤鳍笛鲷、红鱼、大红鱼、红笛鲷

古代名称:红鱼 红桃鱼、鲱鱼、新妇鱼

分类归属:硬骨鱼纲 鲈形目 笛鲷科 笛鲷属 红鳍笛鲷

分布区域: 北达日本南部,南到澳洲昆士兰,东到美拉尼西亚,西到南非纳塔尔

HCT083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红鱼赞(一名新妇鱼)》:翠袖红衫,朱颜不丑。龙王之媳,龙子之妇。

海错图鉴

康熙乙亥,福宁海人有得红鱼者,身全绯而翅尾翠色。其首顶微方,翅上有圈纹深绿,俊丽可爱。此鱼不恒见,土人竟玩,得图以识。考《异物志》云:海上有一种红桃鱼,全赤,称为绯鱼,亦称新妇鱼,必此也。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体长椭圆形而略高,背缘呈弧状弯曲。两眼间隔平坦。前鳃盖缺刻不显着。鳃耙数21-22。上下颌两侧具尖齿,外列齿较大;上颌前端具犭齿4颗;下颌前端则为排列疏松之圆锥状齿;锄骨齿带叁角形,其后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绒毛状齿;舌面无齿。体被中大栉鳞,颊部及鳃盖具多列鳞;背鳍、臀鳍和尾鳍基部大部分亦被细鳞;侧线上方的鳞片斜向后背缘排列,下方的鳞片则均与体轴呈斜行排列。背鳍软硬鳍条部间无明显深刻;臀鳍基底短而与背鳍软条部相对;背鳍硬棘XI,软条13-14;臀鳍硬棘III,软条8-9;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尾鳍叉形。体呈粉红色或红色,腹部较淡,体侧无任何纵带;头背部由背鳍起点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带;幼鱼时,尾柄上有鞍状斑。各鳍红色。

生活习性

栖地广泛,举凡礁沙混合区、石砾区、岩石区、泥沙区或外海独立礁均可见其踪迹。夜间觅食,以鱼类、甲壳类或其它底栖无嵴椎动物为食。 它的体表侧线上下方鳞片皆后斜,背鳍鳍条基底大于鳍高,鳍后缘略带圆,体表呈红色,腹部浅红色,故称“美国红鱼”或“红鱼”。栖息于水深30-100米处,底质为泥、泥沙、沙泥、贝克及岩礁等海区。每年3-5月份集群繁殖,盛期四月份,个体杯卵量可达100万粒~170万粒。性喜垂直运动,黄昏和早晨多栖息底层,白天和晚上常浮游中上层,每当繁殖季节,由深海向浅海产卵,产卵后又返回深海觅食生活。

![timg (9)](../haicuo/photo/timg (9).jpg)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