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江牡蛎

Crassostrea ariakensis

中文学名:近江牡蛎

中文别称:蚝、白蚝、海蛎子、蛎黄、蚵

古代名称:竹蛎 蚝 蛎蛤

分布区域:中国、日本

HCT286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竹乳赞》:振嘴别号,是名曰乳。附生于竹,高下楚楚。

海错图鉴

竹乳亦同石乳,但石乳生石上,竹乳生于竹上。陈龙淮图本有竹乳。

图注:竹乳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贝壳大,坚厚。一般多呈圆形、长卵圆形或三角形。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薄而平直的鳞片。壳面有灰、青、紫或棕等色彩。工壳较右壳更厚大,同心鳞片的层次少而强壮。壳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长而阔,紫黑色。闭壳肌痕大,一般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生活习性

多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低潮线至水深约7米水域处,营固着生活;适温范围为10~33℃,适盐范围为5~25,滤食浮游生物等。

经济价值:

牡蛎为重要经济贝类,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1.3克、脂肪2.3克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灰分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物质。除鲜食外,还可速冻、制罐头、加工蚝豉和蚝油。壳可烧石灰。蛎肉和壳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贝壳作为中药材,有平肝潜阳,固涩,软坚,制酸功能。 近江牡蛎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 Oyster。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广东、福建、广西、大连。

分类研究:

近江牡蛎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对象,在华南沿海养殖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根据肉的颜色,近江牡蛎通常被珠江三角洲蚝民称为“赤蚝”和“白蚝”,但它们的贝壳形态极其相似。近江牡蛎分类鉴定研究已被探讨多年,传统的形态学、解剖学等已不能完全解决近江牡蛎的分类问题。近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近江牡蛎分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章综述了近江牡蛎分类研究进展,综合有关研究报道认为华南沿海养殖的近江牡蛎可能是3个物种的混合体:“赤蚝”可能是一个新种,而“白蚝”含有香港巨牡蛎和有明巨牡蛎2个物种。

186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