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塘鳢

Bostrychus sinensis

中文学名:乌塘鳢

中文别称: 文鱼

古代名称:蟳虎鱼

分类归属: 硬骨鱼纲 鲈形目 塘鳢科 乌塘鳢属 乌塘鳢种

分布区域:我国产于东海和南海,以及分布于东南沿海各江河中下游及河口;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美拉尼西亚也有分布。

HCT065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蟳虎鱼赞》:尔状不威,尔力未强,乃以虎名,以柔制刚

海错图鉴

蟳虎鱼,黑绿色,形如士附,细鳞而阔口。常游海岩石隙间,或有石藏于其内,则以尾击挞之。蝸觉,伸一螯,钳其尾。此鱼竭力摇尾,脱其螯,弃之,复至其隙,又以尾探。怒,尚有一螯,再伸而钳其尾,仍如前摇脱其鳌,抽出,弃之。盖此鱼之尾甚薄,蝎鳌虽利所损无几。抖而落去,脱然无恙。然后游至石隙,不以尾而用首索之。无所恃,但出涎沫,作郭索状,鱼乃以口吸螯折伤处,全身之肉尽为吮去。未几螂毙,而鱼已饱矣。渔人每见,奇而述之,人亦未信。网中所得虎鱼,其尾往往裂破不全,兹足验也。尝闻蜗牛至弱也,而能制蜈蚣,必先以涎落其足。今虎欲食蟑,必先损其螯,其智一也。凡人之技艺必从习学,而物类之智尽自天秉。《庄子》曰:以蜘蛛、蛄蜣之陋,而布网转丸,不求之于工匠,则万物各有能也。信然矣

现代研究

形态特征:

体长,粗壮,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颇宽大,略平扁,吻宽圆。口阔大,端位,略斜,下颌稍突出,向后延至眼后缘的垂直下方。牙齿绒毛状,大小一致;上下颌各有10行左右;犁骨齿呈一半椭圆形分布。前鼻孔的鼻管细长,悬垂于上唇,后鼻管粗长。前鳃盖骨后缘无硬棘。全身被细小鳞片,在吻部和头顶或多或少退化,颊部鳞非常细小;全身鳞片排列不整齐,尾柄处之鳞最大。背鳍2个,相距颇远;胸鳍大,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体黑褐色,腹面淡。体上方有12条隐约可辨之暗褐色横斜纹;尾鳍基底上端有1黑色大眼状斑,斑周为白色。第一背鳍中部有1较窄的淡色纵带,基底有1宽暗褐色斑带;第二背鳍有暗色纵带4条。尾鳍靠近基部有3-4条横纹;背鳍、臀鳍和尾鳍的边缘均具白边;胸鳍灰黑色,腹鳍灰黄色。

生活习性

栖居于近海河口咸淡水沿岸或滩涂洞穴内,可进入淡水中,以小虾为主食,也食小鱼及水生昆虫等。

timg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