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辐肛参、仿刺参

Apostichopus japonicus

中文学名:白底辐肛参、仿刺参

中文别称:赤瓜参, 白底靴参, 靴海参, 红鱼,又称又称白底靴、草鞋底、猪虫参

古代名称:海参 白参

分类归属:楯手目 海参科

分布区域:台湾(南部), 海南岛(南部), 西沙群岛、印度-西太平洋

HCT190-2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海参总赞》:龙宫有方,久传海上。食补胜药,参分两样。

海错图鉴

考《汇苑》异味、海味及珍馈,内无海参、燕窝、妙翅、簸鱼四种。则今人所食海物,古人所未及尝者多矣。若是则哪公之香厨、段氏之《食经》岂不尚有遗味耶?张汉逸曰:古人所称八珍,亦无此四物。簸鱼《本草》内开载,海参不知兴于何代。其味清而腴,甚益人,有人参之功,故曰参。然有二种,白海参产广东海泥中,大者长五六寸,背青腹白而无刺。采者剖其背,以蛎灰腌之,用竹片撑而晒干,大如人掌。食者浸泡去泥沙,煮以肉汁,滑泽如牛皮而不酥。产辽东、日本者,亦长五六寸不等,纯黑如牛角色,背穹腹平,周绕肉刺,而腹下两旁列小肉刺如蚕足。采者去腹中物,不剖而圆干之,烹洗亦如白参法,柔软可口,胜于白参,故价亦分高下也。迩来酒筵所需,到处皆是。食者既多,所产亦广。然煮参非肉汁则不美。日本人专嗜鲜海参、柔鱼、鱼、海鳅肠以蔗客,而不用猪肉,以其饲秽,故同回俗,所烹海参必当无味。予谓鲜参与干参要必有异,外国之味姑且无论,第就辽、广二参以辨高下,盖有说焉。广东地暖,制法不得不用灰,否则糜烂矣。既受灰性,所以煮之多不能烂。辽东地气寒,参不必用灰而自干,本性具在,故煮亦易烂而可口,所以有美恶之分。且北地之物,性敛于内,诸味皆厚;广南之物,性散于外,诸味皆薄。粤谚有之曰:花无香,食无味。海参其一端也。汉逸曰:然哉。方若望曰:近年白海参之多,皆系番人以大鱼皮伪造。嗟乎!迩来酒筵之中,鹿筋以牛筋假,鱼以巨头螺肉充,今又有假海参,世事之伪极矣!

现代研究

外形特征:

体长约300mm,后端常较粗壮,宽约80mm。口大,偏于腹面。触手大,25--27个,排列为不规则的内外两圈;生活时,围绕触手的疣襟部常表现清楚。背面隆起,散布一些小疣足,围绕各疣足基部常有一白色环,身体后端的白色环尤为明显。腹面平坦,密布许多管足,小个体腹面管足明显排成3纵带,大个体管足排列常无规则。肛门在身体后端,周围有5个明显钙质齿。背面体壁骨片为长短不等的杆状体和花纹样体:杆状体细长,两侧和两端都具短突起;花纹样体多不完整。腹面体壁骨片有杆状体、颗粒体和花纹样体:杆状体粗短、无分枝,有的两侧光滑,有的两侧带细锯齿;花纹样体简单,形似短的分枝杆状体;颗粒体卵形或饼干形。背面通常为橄榄青褐色,疣的基部呈白色;腹面色泽明显较浅;酒精标本改变不大。加工后背面黑暗,腹面灰白色,可能因此,渔民称它为"自底靴参"。

分布:

台湾南部,海南岛南部和西沙群岛;在印度-西太平洋分布很广,西从红海及东非的莫桑比克和桑给巴尔起,向东可到夏威夷群岛,塔希堤和土阿莫土群岛;南从托列斯海峡和斐济群岛,北到我国海南岛和日本南部。

生活习性 动物常栖息热带珊珊礁低潮线附近,由死珊珊构成的水洼内,或匍匍在被浪水冲击的死珊珊礁的表面。小个体常藏在珊湖礁底下。

131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