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博览:中国海岸带生物资源数据库友情出品,复原先辈杰作、致力于大众海岸带科普。
中华鲟
Acipenser sinensis
中文学名:中华鲟
中文别称:鲟鱼、鳇鲟、黄鲟、潭龙、鳇鱼、鲟鲨
古代名称: 潜龙鲨 鳣 黄鱼 龙门撞
分类归属:硬骨鱼纲 鲟形目 鲟科 鲟属 中华鲟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
海错博览
海错赞歌
《潜龙鲨赞》:肉美称龙,甲黄比钱。网户得之,卜吉经年。
《龙门撞赞》:沧辨大海,任从鱼跃。不撞龙门,焉能腾达?
海错图鉴
潜龙鲨,青色而有黄黑细点。头如虎鲨而圆,口上缺裂不平。背皮上有黄甲,六角如龟纹而尖凸,长短共三行。其肉甚美,切出有花纹,故比之龙云。闽海尚少,偶然网中得之,渔人兆多鱼之庆,一年卜吉。大者入网即毙,小而活者,渔人往往放之。此鱼浙海无闻,广东甚多。其味美冠诸鱼,渔人往往私享,不售之市。即有售者,亦衡分其肉,即闽人亦不获睹其状。予访此鱼,凡七易其稿。续后福宁陈奕仁知其详,始订正。然黄甲六角而尖起,平画失其本等。今特全露背甲,使边旁侧处斜,显其尖,即正面亦于色之浅深描写形之高下。画虽不工,而用意殊费苦心,识者辨之。张汉逸谓此鱼即鳄鲍之类。然鱼鼻长,口在腹下,今此鱼不然。屈翁山《广东新语》载潜龙鲨甚详。
龙门撞,亦就鱼之名。其背黑白相间。其肉嫩,甚美。张汉逸曰,此鱼即也。《诗》“缴饰发发”,指河中之鱼也。今此鱼不止在海,必能入河,入河则可达龙门矣,故曰龙门撞。
现代研究
物种简介: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纪(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国人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真可谓“活化石”。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裁,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后来有人根据当时的中国历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测是广州。该物种历史记录在韩国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梨,明江和青塘河中,但除了长江中下段以外,已经从所有这些地区中消失。
它的分布较广,在中国的渤海的大连沿岸、旅顺、辽东湾、辽河;黄河北部辽宁省海洋岛及中朝界河鸭绿江;山东石岛、黄河、长江、钱塘江、宁波、闽江、台湾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开,北江达乳源,甚至达广西浔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产。也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物种。野外生活在中国长江葛洲坝下方。该物种历史上被过度捕捞。在20世纪70年代,该物种的总产卵数量估计为10,000个,但在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总产卵量估计为203-257个。该数据表明,在37年期间,产卵总数减少了97.5%。 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了该物种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只剩下一个产卵场(4公里长的河流),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此外,2003年,三峡大坝建在葛洲坝大坝上游40公里处。这改变了水文状况(降低了河流在秋季和冬季的水位)并影响了水温。 1983年至2007年期间,超过900万尾半成年鱼(包括幼鱼)被释放到长江以增加数种数量,但对野生种群的贡献被认为不到10%。因此,该物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被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
栖息环境:
中华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层鱼类,具有洄游性或半洄游性。春夏季5-6月间喜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而至江河之上游。古有:“鳣出江、淮、黄河、辽海深水处”,“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