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

黄杨

拉丁学名

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资源价值

1.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记载:“叶苦平无毒。”“主治妇人难产,入达生散中用,又主暑日生疳;捣烂涂之。”以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晒干。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作煎剂或泡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民间用以治疗疟疾、梅毒、风湿、皮炎和狂犬病。黄杨木粉是民间流传治疗“心病”的有效药物(吴征镒,1988;李进禧等,1984)。 药理研究表明:植物总生物碱一般有降压作用;黄杨生物碱作用于迷走神经和心脏,产生心搏缓慢,局部缺血、窦室传导阻滞和心肌损伤。植物总生物碱对胆碱醋酶也有抑制作用。黄杨生物碱有环常绿黄杨碱D(cyclovirobuxine D)、环黄杨星D(cyclobuxine D)、环常绿黄杨碱C(cyclovirobuxine C)、环黄原杨碱AD(cycloprotohuxamine SA,D)、黄杨协宁G(buxenine G)等。cyclovirobuxine D(CVB)是对心血管有强烈活性的生物碱。CVB不仅能显著缩小实验性家兔急性心肌梗死范围,改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减少猫冠状动脉血管的静脉血氧含量的差值,并且能降低因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耗氧量,提高整体小白鼠及豚鼠心肌细胞的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具有保护和增强左心室的收缩作用。同时,其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改善实验性心律失常。这些药理作用均与临床观察相一致。cyclovirobuxine C经药理及临床证明,也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于冠心病及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cyclobuxine D是被亚甲基取代的黄杨生物碱,其分子结构很适合与各种磷酸二酯结合,因而对DNA(脱氧核糖酸)和RNA(核糖核酸)的复制与转录有可逆的双相控制作用。

2.园林价值

黄杨盆景树姿优美,叶小如豆瓣,质厚而有光泽,四季常青,可终年观赏。杨派黄杨盆景,枝叶经剪扎加工,成“云片状”,平薄如削,再点缀山石,雅美如画。黄杨春季嫩叶初发,满树嫩绿,十分悦目。古人咏黄杨诗:“飓尺黄杨树,婆要枝千重,叶深圃翡翠,据古踞虬龙。”黄杨是家庭培养盆景的优良材料。园林中常做绿篱、大型花坛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形栽培,点缀山石或制作盆景。木材坚硬细密,是雕刻工艺的上等材料。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取材于黄杨木,发源于乐清。它利用黄杨木的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黄杨木雕呈乳黄色,时间愈久,其颜色由浅而深,给人以古朴典雅的美感。

3.环保价值

研究表明,黄杨能通过根部明显吸收重金属汞。小叶黄杨叶片中的汞含量占根部土壤汞含量的比值为8.6%。蔺芳等(2015)、王广林等(2011)研究认为,黄杨叶片能明显吸收氯、硫、铜、铅等重金属元素,而且其叶片具有滞留PM2.5等颗粒污染物的效果。

生境分布

产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各省区。模式标本采自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常栽培于庭院中。在舟山群岛中各个岛屿仅见于桃花岛。多生于山谷、溪边、林下。海拔1200~2600米。

形态性状

灌木或小乔木,高1~6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毛,或外方两侧面无毛,节间长0.5~2厘米。叶革质,阔椭圆形,阔倒卵形,或长圆形,大多数长1.5~3.5厘米,宽8~2厘米,先端圆或钝,常有小凹口,部圆或急尖,或楔形,叶面光亮,中脉凸出,下半段常有微细毛,侧脉明显。叶背中脉平坦或稍凸出,中脉上常密被白色短线状钟乳体,全无侧脉,叶柄长1~2毫米,上面无毛。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花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雄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前果近球形,长6~8毫米。宿存花柱2~3毫米。花期3月,果期5—6月。

黄杨(Buxus sinica)© 马玉心等(2019)
黄杨(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Cheng)© 马玉心,崔大练(2019)1)

1) 马玉心, 崔大练. 舟山群岛植物图志[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1-225.
黄杨.txt · 最后更改: 2022/03/19 03:21 由 127.0.0.1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