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梧桐

野梧桐

拉丁学名

Mallotus aponicus(Thunb.)Muell.Arg.var.floccos.

资源价值

1.药用价值

据《中华本草》中记载,野梧桐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血尿带下,疮疡,外伤出血,胃脱痛,气郁不舒,暧气等病症。在日本用于调节消化功能,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在我国台湾民间用于治疗癌症等。药用部位根,味微苦、涩,性平。治疗慢性肝炎、脾肿大、白带、化脓性中耳炎、刀伤出血(程文亮等,2014)。化学成分:含有岩白菜素、鞣料云实素、柯子素等可水解糅质,以及芸香苷、野梧桐烯醇、亚麻酸酯等。其树叶提取物有利胆作用。岩白菜素具有抗分泌、抗溃疡、抗炎、降血脂的功效,药理作用显示,部分鞣质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对单纯性疱疹病毒具有抑制作用(陆阳,1996)。

2.经济价值

种子含油量达38%,可作工业原料;小材质地轻软,可作小器具用材。星野正生(1989)认为可以作为动物的饲料。

生境分布

产于台湾、浙江和江苏。分布于日本。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多生于海拔320~600米林中。

形态性状

小乔木或灌木,高2~4米;树皮褐色。嫩枝具纵棱,其枝、叶柄和花序轴均密布褐色星状毛。叶互生,稀小枝上部有时近对生,纸质,形状多变,包括卵形、卵圆形、卵状三角形、肾形或横长圆形,长5~17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急尖、凸尖或急渐尖;基部圆形、楔形,稀心形,边全缘,不分裂或上部每侧有1裂片或粗齿,上面无毛,下面仅叶脉稀疏被星状毛或无毛,疏散橙红色腺点;基出脉3条;侧脉5~7对,近叶柄具黑色圆形腺体2颗;叶柄长5~17毫米。花雌雄异株,花序总状或下部常具有3~5分支,长8~20厘米;苞片钻形,长3~4毫米;雄花在每苞片内3~5朵;花蕾球形,顶端急尖;花梗长3~5毫米;花萼裂片3~4毫米,卵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被星状毛和腺点;雄蕊25~75,药隔稍宽;雌花序长8~15厘米,开展;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雌花在每苞片内1朵;花梗长约1毫米,密被星状毛;花萼裂片4~5,披针形,长2.5~3毫米,顶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子房近球形,三棱状;花柱3~4,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约4毫米,具疣状突起和密被星状毛。萌果近扁球形,钝三棱形,直径8~10毫米,密被有星状毛的软刺和红色腺点;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褐色或暗褐色,具皱纹。花期4—6月,果期7—8月。

野梧桐.txt · 最后更改: 2022/03/17 03:40 由 127.0.0.1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