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樟

普陀樟

拉丁学名

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

中文别名

天竺桂(《开宝本草》)、大叶天竺桂、竺香(浙江)、山肉桂、土肉桂(台湾)、土桂、山玉桂(福建)

资源价值

1.经济价值

枝叶及树皮可提取芳香油,供制各种香精及香料的原料。果核含脂肪,供制肥皂及润滑油。木材坚硬而耐久,耐水湿,可供建筑、造船、桥梁、车辆及家具等用。

2.园林用途

普陀樟由于长势强,树冠扩展快,并能露地过冬,加上树姿优美,抗污染,观赏价值高,病虫害很少,常用作行道树或庭园树种栽培,也用作造林栽培。

3.药用价值

根、树皮(桂皮)、枝叶入药,全年可釆,树皮剥下阴干,叶随时可采,鲜用或阴干。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桂皮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其多酚类成分被认为是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物质。性味归经:甘、辛、温。功能主治:祛寒镇痛,行气健胃;可治风湿痛、腹痛及创伤出血,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外用治跌打损伤。小剂量普陀樟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与良好的抗癫痫作用。用法用量:树皮研粉,水调或酒调敷患处。精油(冰片为主要成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普通变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甘蓝黑腐菌、白菜软腐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黄晓东,2012)。

4.其他价值

果皮和色素可以做食品添加剂,该红色素的加工过程适合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加工和储藏过程应避免高温和日光照射,同时应避免与铁器接触。

5.环保价值

具有超强的抗二氧化硫特性。

生境分布

普陀樟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在中国普陀樟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及台湾。在日本主要分布在本州(御岳山)、四国、九州、琉球群岛。在韩国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郁陵岛、巨济、济州岛、所安群岛、罗洲群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等。普陀樟是中国、朝鲜和日本的间断分布种。在中国,自上海金山区大金山岛西坡延伸至浙江舟山群岛普陀、桃花岛一带以及台湾新竹、台北、桃园、中央山脉、玉山、南投、台东、台中、高雄、恒春等地。其于舟山群岛分布于定海、朱家尖、普陀山、桃花岛、中街山列岛。生长普陀樟垂直海拔最高点的桃花岛对峙山为全市最高峰,海拔544.5米。

形态性状

常绿乔木,高10~15米,胸径30~35厘米。枝条细弱,圆柱形,极无毛,红色或红褐色,具香气。叶脉对生或在枝条上部互生,卵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3.5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形,革质,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直贯叶端,在叶片上部有少数支脉,基生侧脉自叶基1~1.5厘米处斜向生出,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有时自叶基处生出一对稍为明显隆起的附加支脉,中脉及侧脉两面隆起,细脉在上面密集而呈明显的网结状,但在下面呈细小的网孔。叶柄粗壮,腹凹背凸,红褐色,无毛。圆锥花序腋生,长3~4.5(10)厘米,总梗长1.5~3厘米,与长5~7毫米的花梗均无毛,末端为3~5花的聚伞花序。花长约4.5毫米。花被筒倒锥形,短小,长1.5毫米,花被裂片6片,卵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锐尖,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能育雄蕊9枚,内藏,花药长约1毫米,卵圆状椭圆形,先端钝,4室,第一、二轮花药药室内向,第三轮花药药室外向。花丝长约2毫米,被柔毛,第一、二轮花丝无腺体,第三轮花丝近中部有一对圆状肾形腺体。退化雄蕊3枚,位于最内轮。子房卵珠形,长约1毫米,略被微柔毛,花柱稍长于子房,柱头盘状。果长圆形,长7毫米,宽达5毫米,无毛。果托浅杯状,顶部极开张,宽达5毫米,边缘极全缘或具浅圆齿,基部骤然收缩成细长的果梗。花期4—5月,果期7—9月。

普陀樟.txt · 最后更改: 2022/03/13 04:38 由 127.0.0.1

欢迎批评指正